朱高正先生大陆亲友学者线上追思会于10月29日8:45分,在网络上举行。来自两岸三地的200余位朱先生生前好友、弟子参加了追思会。朱先生是朱熹第26代嫡孙,台湾地区前“立法委员”,民进党创党元老之一(后来他因反“台独”而退出民进党),德国波恩大学哲学博士,著名的政治家、社会活动家、文化大家,北京人文国学院总顾问。朱先生博览群籍,学贯中西,向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重建中国文化主体意识、推动中国全方位现代化为己任,坚定反对“台独”,拥护国家统一,热心弘扬中华文化,积极开展两岸交流。近年来,朱先生多次到内地讲学传道,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影响巨大。

参加本次追思会的主要人员有朱先生儿子朱尚志(台北),朱先生外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杨登杰,国际易学联合会前会长孙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李忠尚,台湾籍香港乡议局议员廖书兰,武汉大学国学院院长郭齐勇,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学院院长、全国政协委员张其成,厦门筼筜书院山长王维生,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特聘教授林安梧,西南政法大学前副校长、重庆社科院前院长俞荣根,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苑举正,唐明邦先生义女唐梦华,国家开放大学教授孙福万,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韩星,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中国文明和中国道路研究中心主任谢茂松,山西大学哲学系教授梅剑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赵法生,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福建省委宣传部前部马照南,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中文系教授于闽梅,齐鲁师范大学教授曾凡朝,扬州大学哲学系教授樊沁永,河南先锋国学研究院任晓林,本源人文公益基金会理事长、本源社区书院院长杨冰,安阳周易学会会长王志轩,上海交通大学哲学系教授杜保瑞,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谢金良,中华传统文化诵读工程秘书长、北京人文国学院院长蔡恒奇,泰山学者、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温海明等来自两岸的两百余名亲友学者参与本次追思会,共同缅怀。

 

会议首先由蔡恒奇先生宣布正式开始,全体一起向朱先生遗像三鞠躬,默哀三分钟。

 

追思会由温海明教授和蔡恒奇院长共同主持。

温海明教授

蔡恒奇先生致悼词:

维岁次辛丑,月转季秋,惊闻讣告,哀痛不已……

    吾兄少入台大,法术以为津桥。长赴波恩,哲理以为港岸。中研周易,西学康德。天人并究,中西通贯;沉酣儒理,从容事功。授学莘众,桃李天下,尤忆顾问人文,护佑提携,谆谆传道,无厌无倦。传经上庠,昭紫阳之堂构;议政台岛,激沧海之清波。力倡民主,文促统一,刚直而诛国贼,耿烈以伐台独,弘毅以传大易,廓然以承朱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哀哉!朱公既去,吾等目望杳杳。忆日旬之晨,尚得致电相问,以志光复国学。尤期豪迈再见,德音复朗。不意造物无情,上苍有负。哲人其萎,梁木其毁!雁阵惊起,群鹤舞空。天地与悲,两岸同泣……

呜呼!瞻灵帏而兴嗟兮,思道范之难忘。德徽终古 其不朽兮,九泉含笑而恒留音容。悲告以文,哀悼高风,敬奠椒浆,聊歌薤露。惟祈昭格,伏惟尚飨。   悼唁者:杨登杰、孙  晶、李忠尚、廖书兰、郭齐勇、张其成、王维生、

林安梧、俞荣根、苑举正、唐梦华、孙福万、曾凡朝、赵法生、韩  星、

谢茂松、梅剑华、马照南、于闽梅、樊沁永、任晓林、杨  冰、王志轩、

杜保瑞、谢金良、蔡恒奇、温海明等率众多至亲好友弟子在此沉重悼念!

辛丑年九月二十四日

 

参会主要嘉宾

 

参会部分嘉宾

 

朱先生次子在台北设立灵堂,现场与台北进行连线吊唁。

嘉宾们在追思会上沉痛悼念,各自深切缅怀与朱高正先生交往的点点滴滴,十分感人。

朱先生是一位政治家,是台湾著名的“民主战舰”,并一直致力于推动两岸和平统一,他随身携带一张旧地图,有人问他,为什么要带这样一张旧地图?他说:等到两岸实现统一了,这张旧地图就不需要了!他的这样一种真挚而深沉的爱国情怀与民族大义,令在场的人无不动容。

朱先生对中国文化笃信之至。作为一位在西方留学的哲学博士,回国后却全身心投入到中国文化的学习和研究之中。他认为,西方的名著,一本书不敌圣人一句话。他将自己的大儿子起名为仰丘,将次子的名字起为尚志(“尚志”一词源于《孟子》,意思为追求和实现仁义)。可见他对中国文化的信奉已经刻骨铭心,并希望子孙能以生命去传承。

朱先生好学,乃至50岁以后,他仍将经典内容制成卡片,放在衣服口袋里,利用碎片时间随时随地学习诵记,可谓博闻强识,令人敬佩之至。朱先生不拘小节,喜欢放声大笑,为人真诚无私,豪迈激越,至情至性。大家在追思中无不钦佩朱高正先生治学之勤勉严谨。

朱先生又是一位学者,早年留学德国波恩大学,主攻对康德哲学的研究,出版过多部有影响力的关于康德的学术著作。他退出政坛后,潜心中华文化的学习和研究。尤其对《周易》有精深的造诣,出版易学专著《周易六十四卦通解》及《易经白话例题》。他认为《近思录》《传习录》是“四书”的阶梯,“四书”是“五经”的阶梯。因此他又编写了《近思录通解》《传习录通解》。为了让大家能够更好更便捷的学习,他又编写了《四书精华阶梯》。他的语言不仅优美,而且精微而高明,最能使人义明神会。他一直在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做循循善诱的铺垫,用心至为深厚。

近10多年来,他辗转两岸数百次,受各地之邀宣讲中华文化,足迹遍及九州。他的课打破了知识化的教条与学术化的藩篱,以他政治家的气魄和胆识,文化学者包含古风,掷地有声的言语,加上取之于与人深切攸关的生活细节与案例,使他的课生动风趣,充满了生命的气息。再深的学问,通过他的演讲,上至学者专家下至黎明百姓,都能喜爱赞叹!

数十位专家学者与亲朋挚友,从各方面回顾了朱先生侠肝义胆,刚直不阿,豪气干云,传道授业,至情至性,极富传奇的一生,尤其铭记他希望尽快实现祖国统一和中华文化伟大复兴之遗愿……

 

以下选摘部分学者的追思:

杨登杰【朱高正先生外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对舅舅的怀念,我想从这幅挽联讲起,这幅挽联有四个关键词:民主、统一、《周易》、朱子。第一点是民主。舅舅可以说对我整个人生启蒙的关键时期起到了非常重大的作用。他那个时候推动民主运动,所以也影响了我之后选择读法学,并且在法学之中,至少就当时而言,可能今天对中国大陆而言选择,在法学当中相对比较冷门的宪法学和法理学,我觉得跟他当初对于民主的推动有很大的关系。

第二点是统一。我想朱先生对祖国的热爱大家都非常清楚。对我也有很深的影响,我之所以会到中国大陆来,包括本科之后是大陆、在北大攻读硕士,然后出国到德国去,有一大部分也是受到我舅舅的影响。

接着就是《周易》和朱子。《周易》和朱子就牵扯到朱先生的哲学或者是国学思想这个面向。朱先生晚年精研中国哲学,但是他对于西方哲学也非常精通。他的博士论文研究与康德相关。所以在台湾民主运动期间,他除了在民主实践以外,在民主理论上很大一部分就是根据他所学的康德学说。在他的指导跟鼓励之下,我在本科的时候就开始跟着他学习《周易》。我觉得学习《周易》,包括中国哲学,除了对于我日常人生的帮助之外,对于我做学问的过程中也起到巨大的作用。

最后谈到朱子,朱先生是朱子后人。在他人生的最后这十年,可以说是以继承朱子的学问为志向。关于朱子方面,我自己印象也很深刻,到目前为止,我自己随身都保留一张我舅舅送给我的朱子的《玉山讲义》。

我最后我想同样用《玉山讲义》最后引的《诗经》的一句话做总结:“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我记得司马迁在《史记》里面引了这句话之后说:“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我想我对我舅舅的感情或者我将来希望做的,就是“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谢谢。

 

孙晶【国际易学联合会前会长】:今天我怀着沉痛的心情悼念高正兄。我跟高正兄认识多年,在我担任国际易联会长期间,高正兄一直担任副会长,他和我一起配合工作。我想说他非常支持我的工作,每一次我不管是组织会议也好,组织讲座也好,只要请高正,每请必到。而且高正只要讲课我也是必然到场聆听的,他对我的影响非常大,特别是对我在易学的研修上对我的促进非常大。

我还记得一件小事,有一次我请高正一起到延安去讲学,我们俩在去的路上,他就跟我说:“你应该参加厦门的海峡两岸的会议。”他马上拿起电话就给王维生山长打电话推荐我。王山长今天也到会了,我跟王山长结缘就因为朱高正先生,所以我非常感恩高正先生,我也非常怀念他。

记得有一次,我在台北访问,有一天晚上去台大附近的一个小巷子里面吃饭,据说是台大的师生都爱去的一个小饭馆。我的学生樊沁永——今天也到场了——先进饭馆。进去他马上返身就跑出来,笑着跟我说:“朱老师也在。”这真的把我惊呆了。我进去抄起电话就给他打,他说“孙晶兄,你在哪里?”他说“我在台北”,我说“我也在台北”。没想到他一抬头看见我站在他跟前,非常高兴,他把我抱着,使劲的抱着我。我们俩的兄弟之情令我十分怀念。

高正兄一路走好……。

 

李忠尚【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朱高正老师留德读书时期的同学,相识41年】:高正与我是1980年到1984年期间留学德国波恩大学的同学,又是好友。他不仅在学术上颇有造诣,而且为祖国的和平统一事业也做出了独特的贡献,特此致以沉痛的哀悼。

今天的主题是追思会,我想说一些记忆犹新的事情。记得我们1980年在德国波恩大学攻读博士研究生的时候,常常交流学习体会,高正专门研习康德,我专习马克思。我曾从大陆用飞机运《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0余卷递赠高正,共同研习马克思主义。在莱茵河畔他与我研讨创办中华社会民主党的设想,共同讨论康德等哲学家的理想王国、理想社会与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思想,探讨人类社会新的发展道路思想。

离德返华后,1992年我们再次在北京握手。我作为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的建会理事,与高正等团体合作,共同促进祖国和平统一,我也曾在《中华儿女》杂志发表《李忠尚与朱高正两博士共谈两岸和平统一》等等文章。1995年9月,我与高正再次合作。由我担任团长率领大陆赴台湾文化访问团赴台湾访问。

高正是民进党创始人之一,但反台独退出民进党,组建社会民主党,之后独立奋战。他洒脱率性,敢说敢干,人称“第一战舰”。后期研习《易经》,继承朱熹理学,传播中华传统文化。高正乃洒脱之人,交往豪义,月夜长歌,天马行空,喜欢太极拳。本该有更大作为,然而体力透支,终因疾病仙逝。我们老同学、老朋友不胜悲痛,呜呼哀哉。

 

廖书兰【与朱高正委员有30多年交情的台湾籍香港乡议局议员】:今天是高正的头七。他相信有灵魂的,所以我认为他正在看着我们追思他。我觉得很遗憾,他走得实在太早了。他很注重健康,这10多年他每天都打太极,他说要活到100岁,要把身子养好,看到祖国统一。但是非常遗憾,他先走了。

我最初对朱高正的印象与大部分人一样,一个在“立法院”耍流氓耍得淋漓尽致,出言不逊,气走甚至气死老国大代表的一个本省籍台湾人。可以说,恨不得由我来打他几拳,打得他趴在地上或者从此远离“立法院”。但这个印象在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彻底改变了!事缘中国物理之父、中研院院长吴大猷亲口告诉我,他很欣赏朱高正!我讶异地问,为什么?他是一个流氓呀!吴院长说,每次到“立法院”接受立法委员质询时,只有朱高正委员的问政最有深度。而朱高正也告诉我,在那些年,只有吴大猷院长看见他的聪明才智;在那个由他引起的火红火绿的年代,很多人恨他恨得咬牙切齿,能得到吴院长的垂青,实属不易。

记忆所及,我写过三篇朱高正,问他“你给自己一个定位,你是谁?”他思索了一下“寂寞的哲学家!”寂寞?他把台湾“立法院”搞得如此不堪,还寂寞?!无可否认他绝顶的聪明,也许是古来大智者皆寂寞吧!朱高正手不释卷,喜爱读书,博闻强记,过目不忘,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学问是这样慢慢沉淀积累的,他洞察事物分析力极强;一场演讲声如洪钟,口才犀利,充满激情,言简意赅,找不到一句多余的废话,可谓句句精辟,甚俱感染力和煽情力!

朱高正根据查族谱后,知道自己是朱熹第26代孙,并以此自豪引以为傲。90年代以后他常住大陆,我认为在台湾失去了的舞台在大陆找到了!两千三百万人又如何面对十四亿人呢?(我指的不是利益的计算,而是他胸怀五千年中华文明)何况中国是中华历史长河中,历来逐鹿中原之地。阿正哥最令我动容的一句话是,他每一次到大陆身上都揣着一张中国地图,地图虽已破破旧旧,问他什么时候不再需要身怀地图?他说,中国统一的那一天,就不需要这张地图了!

而今只记得阿正哥的种种好!乐观,充满战斗力!他明明说过要活到100岁,要给尚志添个小弟弟,他那带着酒窝的笑容永远是我心中不散的涟漪,他的离去是我们的损失!更是中华国学的损失!今天是阿正哥的头七,我们愿他一路好走,在人间世我们有很多人都舍不得他的,他走得太早了。我记得冬天的时候他来到香港,我们都穿毛衣穿大衣,他就穿了一件薄薄的短衫(中式短衫裤),但是他的手是温热的,他一点都不冷,他身体这么好啊!

好了,我在这里跟大家的分享就到这里。谢谢海明。

 

郭齐勇【武汉大学国学院院长】:高正兄是一个真性情的人。我知道他豪爽、激情,他一年四季匆匆忙忙来往于两岸。武汉大学的台湾研究所、国学院,各机构经常请他来讲学,多次的来往于两岸之间,来武汉大学讲学,对我们武大的师生特别的友好。他在我们这儿讲过康德和易学、康德和朱子的关系。他很有激情,很有学问,而且善于表达,常常是妙语连珠,师生们都很喜欢。

特别记忆很深刻的是,在郑州的本源书院,有一次朱高正先生、我,还有曾老师,我们一起同台讲课。那个时候他讲的是从《近思录》到《玉山讲义》,讲朱子弘扬儒学的学识历程。我讲的是如何弘扬国学。我还专门求证了本源书院的杨冰女士,杨老师跟我说是在2012年8月8号,这一切都成为往事了。朱先生的吉光片羽极为珍贵。

我记得大概是2017年,他的《传习录通解》要出简体字版。他请责任编辑把全稿电子版发给我,让我给他写序。他把《传习录》的研究、注释,从学术的层面提到一个很高的高度,而且非常重视通俗化。

朱高正先生也是一个豪爽真性情的民主斗士,同时也是两岸之间的联络人、穿梭人,沟通两岸,为了祖国的统一做了大量的工作。他又是个学者,学贯中西,精通康德和朱子、阳明。所以他对于中国文化、中国哲学的理解非常深厚,从康德到易经,到朱子,朱先生抓住了中西两边的经典的文本来加以真彻地理解、创造地转化,这一点值得我们认真学习。

朱先生走了,我们非常悲痛。我代表武汉大学熟悉朱先生的师生们,向朱先生的家人表示慰问,向朱先生的英灵致敬,我们要继承他的学问、人品,做一个德业双修的哲学史工作者。谢谢大家。

 

张其成【国际易会联合会前常务副会长、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学院院长】(蔡恒奇先生代读):

尊敬的朱尚志先生,今悉朱高正先生逝世,特致最深切的哀悼。不久前,还蒙高正先生接招,与台湾爱国名嘴黄智贤女士共商两岸文化交流大事。不意竟成天人永隔,痛哉!

高正先生是台湾第一民主战舰,是维护两岸统一的坚定斗士。他创办《中国通》杂志,推进祖国统一,传播中国文化,他特嘱我在《中国通》连载《太乙金华宗旨解读》,并推荐在台出版,以中华文化助力两岸统一。

高正先生是著名的易学家和现代易学事业推动者。上个世纪90年代,他捐资支持我的恩师朱伯昆先生成立东方国际易学研究院,又不懈努力推动成立了国际易学联合会。我有幸在伯昆先生和高正先生的领导下开展一些工作,参与易学学术研讨,不仅亲历高正先生勤勉务实的工作作风,而且目睹先生高超的记忆能力和透辟的学术见解,深为叹服。

如今,先生驾鹤西去,与恩师伯昆先生聚首仙界,遥祝先生一路走好,先生不朽,先生千古。

高士犹在,文化汇通,易学弘扬成其首;

正道长存,民族改革,两岸统一逝仙翁。

张其成敬挽。

 

王维生【厦门筼筜书院山长】:今天是我们共同的好朋友好兄弟好师长朱高正去逝的头七日,在这个悲痛的时候,大陆的亲友们举行这个网络追思会,表达我们的哀思与不舍,在此,我首先代表筼筜书院和我本人对他的去逝表达最深切的哀悼!

高正兄的辞世,令人深感痛心与不舍。也许人与人之间尤其是好朋友之间真的存在心灵感应,上周五傍晚,我应邀参加一个活动,在我到达现场后,奇怪的事发生了,大概6:50-7:30左右,我的手机一直无法使用,多方操作仍然如此,我的心情极为糟糕,不祥预感极为强列。果然在手机恢复正常之后一会儿,大概是八点左右,我接到台湾朱氏宗亲总会朱茂男会长发来的信息,高正走了……,我瞬间泪目!我知道刚才是高正兄在告别与不舍……

七天来,我的心情一直很悲伤,我们失去一位良师益友!高正兄的人格魅力、学识才华、政治格局、还有江湖豪气等等都是代表一个高度,令人敬仰!十年前我与高正兄在台北相识,其实之前透过电视早己知道这位大名鼎鼎的豪气人物,所以第一次见面就非常投缘,我诚挚邀请他到筼筜书院讲学与参加论坛,他非常爽快的应允。从此我们之间的互动就很频繁与密切。

十年来,他对筼筜书院对海峡两岸国学论坛给予了诸多的支持帮助。除了他自己受聘为书院学术顾问、经常应邀到书院为师生、为市民、为企业家、为干部培训讲学之外。他还热心地为筼筜书院引荐了很多两岸知名人士如许信良先生、孙震校长、孙晶会长、以及许多学者,还有全国台联领导等与书院结缘,来筼筜讲学或者参加论坛活动等。他本人也连续参加了九届“海峡两岸国学论坛”,不遗余力帮助我们推介筼筜书院,有效地扩大了书院和论坛的影响力!大陆的许多学者亦是通过筼筜书院这个平台与高正兄相识并成为好朋友。

就在10月4日,朱茂男会长去看望高正兄,俩人还照了一张合影发给我,我看俩人的精神状态都还不错,于是10月13日我还与高正兄联系,告诉他今年的两岸国学论坛会在台北与高雄设立分会场,同时两岸视频连线,并邀请他参加台北会场活动,他回讯表示如此安排甚好,并询问开幕的具体时间。本来十分期待在今年论坛的视频连线中能看到高正兄,无奈兄长不能等待了……悲痛之情,久难平息!千言万语化作一句:高正兄,一路走好……愿您在天之灵,保佑我们继续您未竞的事业!高正兄,安息吧!我们永远会怀念你。

谢谢各位。

 

林安梧【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特聘教授】我跟高正兄认识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而交往开始比较多是90年代中叶以后,特别是进入到21世纪来往就更加多了。

高正兄是台湾的奇人,他才气纵横,思维敏锐,胸襟宽广,眼光非常深远。非常可惜,他已经离开我们。

上个礼拜五我听闻高正兄过逝,忍不住潸然泪下。高正兄是政界的人物,也是学界的人物。他曾以全台湾地区第一高票选上立法委员。从此之后,朱高正最重要的称呼就是“朱委员”。朱委员有一个很重要的理想:文化国、法制国、社会国,这三个向度想要成就起来,就要讲理念,讲法制,讲社会,要公民意识,要民主共和,也要有中西文化的交融互动,让人类的文明有更进一步的发展。

高正兄讲义气,有才华,酒量奇佳。他纵横时事以及整个未来,我们可以发现到他其实对人类文明有更深的期许。他期待的是如同孔夫子一般的理想: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我的朋友辈里面,对于孔老夫子对儒家的尊崇,高正兄应该是理论跟实践身体力行的典范,从身心这个共同体到血缘人伦的共同体,到政治社会的共同体,都遵从孔孟的精神。因此他给儿子取名仰丘,景仰孔丘;小儿子的名字是尚志,高尚其志。相信尚志一定会依循着他父亲所开启的这样的一个思考而继续往前奋斗。

我在今年7月28日还去拜访高正,那天我看他气色不错,谈性也浓。但是当时因为防疫期间,我们也不能待太久,之后到9月多我们还有微信的联系。所以我本来预想着高正兄会慢慢的康复过来,没有想到10月22日上个礼拜五他离开了我们。今天是他头七的日子,我们今天在这里,怀着无比沉痛不舍的心情纪念高正兄,高正兄一定可以体会到,也可以感受到。

我为高正兄写了一幅对联,我想在这里以很恭敬的心来宣读它,也表示我对高正兄的敬意。

高哉危乎,念彼年,拳打老贼,无我无人,任才任气,辟迷途,倒法统,成就民主,康德未康,哀无进步;

正也奇矣,思今日,笔诛群邪,用志用心,惟肝惟胆,开王道,建太平,追求共和,孔丘有孔,盼有先机。

辛丑霜降,恸悉友人朱高正兄仙逝,思昔过往,潸然难禁,爰取高正作为嵌名对联敬挽之,祈其一路好行,登于天界,永享太平。

弟林安梧敬挽 辛丑年阳历十月廿六日

 

俞荣根【西南政法大学前副校长、重庆社科院前院长】:高正兄小我一轮,也就是小我12岁,所以他走得太年轻了,格外令人伤心。他人如其名,高且正直。在我的心目中,他是一个有理想的人,有情怀的人,有风骨的人,也是一个有学问的人。他一贯敢闯敢拼,敢爱敢恨,敢作敢当。他爱台湾,因此也必然爱中国。他是朱熹的后裔,他是一个炎黄子孙。去年,台大教授、也是我的好友王晓波先生仙逝,他是我的同庚同年的学兄,如此连失了两员支持统一的大将。他们的弘愿,两岸的和平统一一定是要实现的。他们的遗愿,我们活着的人要继续努力,向他们学习,继承他们的事业。谢谢各位。朱高正先生千古。

 

苑举正【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今天刚好头七,当我听到朱委员过世的消息,内心完全愣住了。过了一段时间我才慢慢感到难过、悲痛,甚至有一种不知道该说什么的感觉。

朱委员最有名的事情是,从政的经验、爱国的情操,以及易学的专精。起初我跟这三件事情都没有什么关系。然而我很早对于朱委员就有印象,那就是景仰与赞叹!我认识朱委员很早,他认识我很晚。在我出国前,朱委员在台湾政治新闻是风头最健的人,没有之一。我留学的时候,我对于他跳上“立法院”桌子,反对万年国代,倒没有什么特别的印象,但是我对于他演讲魅力,却是肃然起敬。当时朱委员的演讲做成录音带,这经过朋友辗转寄到国外,我听了以后感觉,听他演讲不着迷都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这不单是演讲技巧的问题,也不纯然认同他的政治改革;我觉得最难得的是,他头脑清楚,毫不掩饰的把国民党的失败经验,说的让人觉得又好气又好笑。

三、四年前,我们一起在厦门筼筜书院参加国学研讨论会,大会安排我们在一起发表文章。我当场借机表明我景仰已久,朱委员与我一见如故,把我当自己人。在这段交往时间,我发现他有三项特质,让我赞叹不已。

首先,他的政治魅力不用我多说,因为他全身充满了政治细胞,举手投足之间你都可以感觉到他是有政治理想的。这些理想对他来讲,好像很容易实现的,我深受感动,跟他在一起的时候,常常觉得中国的富强马上就要来了。

其次,他的记忆力非常好,对于经典都能够过目不忘。同样学哲学的关系,我偶尔跟他请教一些有关于康德哲学的问题,他总是能够提到原典,朗朗上口,做出非常直接而且精彩的点评。

最后,他根本就是一个奇人,豪情壮志让人极度佩服,是典型的中国知识分子。朱委员看所有的问题,完全是以文化深耕为念,以国家统一为重。他认为,中国走在未来的道路上,取得文化复兴是国家成功发展的关键。

朱委员啊,我们都还想跟着你学习,但你已经驾鹤西归,希望你一路好走。我最敬仰与赞叹的朱委员,我们怀念你,也会永远记住你对于我们所留下的重大遗产!

苑举正泣上。

 

唐梦华【唐明邦先生义女】:听闻朱高正先生去世的噩耗的时候,真的是扼腕痛惜。眼前总是出现他的音容笑貌。在未曾谋面的时候,其实我多次聆听我的导师唐明邦先生提起过他。他老人家对朱高正先生的学识、人品、爱国精神都赞不绝口。尤其是在唐明邦先生的老师朱伯昆先在任社科院的国际易学联合会会长期间,朱高正先生对国际易会联合会的大力支持、资助他都是赞美有加。

第一次见朱高正先生的时候是在共同参加安阳《周易》研究会举办的“海峡两岸《周易》文化论坛与《周易》现代化国际讨论会”的会议上,我跟他同在主席台相邻碰面。原来听我的义父以及导师唐明邦先生介绍他的时候,我原以为他是一位和我导师唐明邦先生年龄相仿的老学者,没想到见了以后,竟然是一位意气风发、气宇轩昂、风度儒雅的壮年学者。那次见面,因为我们俩坐在一起,一见如故,一起聊了很多很多,聊了共同认识的学者,共同研究的《周易》文化,所以我们彼此就留下了联系方式。

后来很巧,每次在安阳《周易》研究会上都有机缘相遇,而且很巧合,我们俩都坐在主席台相邻的座位上。而且甚至在共同组织的分会场上也是相邻座位。最让我难忘的是,在一次会议上,在我演讲完我自己的论文的时候,朱先生就绘声绘色的给予了一段精辟的点评,真的是让我受益匪浅。现在我在讲课或者是演讲的时候我也还会想起朱先生对我的那次点评。

最后一次见到朱先生是2019年安阳《周易》研究会,没想到这一次竟然是永别了。朱先生的音容笑容历历在目,好像跟他相识、相逢、相遇,听他的一些教诲,好像就在昨天一样。我非常敬佩朱先生的学问通达,性情豪爽。朱先生千古!唐梦华挽怀。

 

孙福万【国家开放大学教授】:我和朱高正先生只有一面之缘。好像是2017年的夏天,在北京外国语大学,我曾经听过朱先生的一个讲座,内容是关于《近思录》的,应该是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组织的一个活动,记得任大援先生是主持人,海明兄也参加了,晚上大家还一起吃了饭。

那是我唯一一次现场感受到朱先生的风采。记得整个活动中,朱先生始终精神饱满,妙语不断,在晚上的餐桌上,他也始终谈兴甚浓,始终是大家关注的焦点。记得当时他还向大家展示了口袋中的各种卡片,上边记录的都是中华经典中的句子,说是为了帮助记忆抄写的——他的这种治学方式,给我印象很深。前边,我听到朱先生的外甥讲到儒家的名言“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我想,这不就是这句名言的生动体现吗?

其实我早就知道朱先生,因为我这些年关注《周易》文化,家里搜集的《周易》研究著作很多,其中就有马振彪的《周易学说》一书,这是花城出版社2002年出版的。这是张善文先生整理的马振彪的遗著,上边有朱先生的序。张善文先生在“整理缘起”中特别提到,朱先生曾对该书的整理和出版给予了大力支持。因为这本书的特殊价值,此书出版不久,我就购买了,后来我在撰写《论语易解》一书时,曾经借鉴了此书的观点和资料不少,这本书至今我也还放在案头,时常翻阅。因此,如果说朱先生曾恩泽于本人,也不算什么夸张。

谨此祝愿朱先生一路走好!

 

曾凡朝【齐鲁师范学院】:上周五晚上听到朱先生驾鹤西去的消息,当时我正和海明兄一起讲课,心情非常沉重。第二天上午,海明兄就领着我们一起阅读了朱先生的一些著作,以及朱伯昆、张岱年等先生对朱高正先生的评价。

我和朱先生是微信好友,我就从这个角度缅怀朱先生。我是学哲学的,研学《周易》,和朱先生性格很相似。打开朱先生的朋友圈,他第一个朋友圈应该是在二零一六年的正月十四,我印象很深刻,当时他转发了一篇文章,《放一盏梦想孔明灯:促民主,助统一,传易传,成朱子》,这也可以概括为两大梦想:中国统一、文化兴盛。

朱先生的最后一个朋友圈,是在2019年,是关于文化的主题。刚才林安梧先生也谈到了朱先生的几个向度,法制社会、文化社会等等。朱先生非常推崇易经和中华文化的“中”这个理念。他的《易经白话例解》、《六十四卦通解》、《易传通解》以及他的六十岁自述《允执其中》,都贯彻这种“中”的精神。虽然朱先生为人性格非常豪放,但是他本人还是认为“中”最能够体现他的思想、他的精神,所以他的《六十自述》用了“允执其中”。

他是一个奇人,是我非常佩服的一位先生。所以我今天,在火山口用孔明灯,在头七之日祈愿朱先生千古,朱先生不朽,朱先生一路走好。

 

韩星【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今天是朱高正先生离开我们头七。大概2009年我还在陕西时又一次应邀去河南郑州先锋学校中和书院会讲,见到朱高正先生,并很荣幸与他一起会讲。在会讲中,他对经典非常熟悉,口才很好,慷慨激昂,滔滔不绝,让我敬佩敬服。后来,经常在一些学术会议、论坛上见面,对他越来越熟悉,也知道他是台湾云林人,台湾地区前“立法委员”,民进党创党元老之一,也是最激进地支持两岸统一的台湾政治人物之一,因反对台独而愤然退出民进党,曾多次出任台湾“立法委员”,是台湾积极推动两岸和平统一的代表人物之一。

高先生这几年在大陆很活跃,学界有很多朋友,社会上有很多粉丝,被大陆人当成一位国学大师,其实他的专业是研究西学的,出版过多部有影响力的关于康德的学术著作。后来他学术转向本土文化,特别是儒家经典的研读、诠解,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重建中国文化的主体意识、推动中国全方位现代化为己任。

高正先生对我们做人为学的启示有几点:

第一,做人率性本真,内外一致,知行合一。他说读书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把经典记诵下来,是基本功夫。第二阶段根据记忆的经典随时随地地细思、深思、精思其中所含的义理。第三阶段是对经典所含的义理心悦诚服,将圣贤的教诲作为自己行为规范落实在生活中,这样道即在我,我即大道,融二为一,也就是知行合一。这是复活了我们古代圣贤最基本的修养方式,值得我们学习效法。

第二,在学术研究上中西融通、中西比较,如在易学研究方面,朱伯崑先生说他的易学“汇通中西,融合古今,开物成务,以前民用”,朱子学研究上,他把朱子与康德及其同时代的西方哲学家进行对照和比较,对朱子的解读就和别人不一样,能言他人之所未言,发他人之所未发。

第三,学术思想能够抓住儒家核心的人文精神,如他的易学代表作《周易六十四封通解》立足于孔子《易传》,传承孔子解易的人文主义传统,以经证经,会通《论语》修己安人、修己安百姓,阐发《周易》为修己治人、内圣外王的主旨,以古训为基础,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将卦、爻象与卦、爻辞视为有机整体,以此阐发六十四卦中所蕴涵之人生哲理、生活智慧、治世要道,归结为提高修养境界。

第四,注重阐发朱子学、阳明学、儒学的现代转型和现代意义,如《近思录通解》《传习录通解》《从康德到朱熹:白鹿洞讲演录》就以康德哲学作为会通中西的桥梁,比较朱子学与阳明学的联系与区别,认为程朱理学,尤其是朱子学是阳明学的基础,凸显朱熹哲学的当代意义,特别强调对现代人修身的意义,这符合儒家希贤希圣,追求理想人格,立德树人的为学主旨。他也肯定阳明以圣人之学的承继者自任,以致良知唤醒千千万万读书人,其精神气魄颇有圣贤气象。

第五,关注现代中国命运、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为当代中国文化的主体意识丧失与重建探寻一条可行性的出路,如《现代中国的崛起》《中华文化与中国未来》《允执其中──朱高正六十自述》等著述,在中西比较视野下,以严谨的学理训练,深沉的现实关怀,探讨文化主体意识的重建,中国现代化的国家理想。他还关注新儒学对中国现代化与重建国际秩序的意义。

总之,他不是一位纯粹的书斋学者,而是一位通晓儒家义理又率性真实,才气横溢,能知能行,亦庄亦谐,生动活泼,可爱可敬的大儒。他的早逝,对海峡两岸、对中华民族是重大损失。

 

梅剑华【山西大学哲学系教授】:我和朱高正先生其实只有两面之缘,金岳霖先生说:“我和毛主席吃过两次饭”,我和朱高正先生也吃过两次饭,有的人在一起吃过很多次饭,留不下什么印象。但有的人,一两次就会留下终身难忘的印象。2014冬到2015年夏,我和朱先生吃过两次饭。第一次是温海明兄张罗的饭局,我记得有孙晶老师、樊沁永老师几位,我们在教头餐厅门口合了影,留下了见证。第二次是朱先生联系我,他带了一些同辈朋友。都是在我当时和朋友合开的教头餐厅。

第一次,朱先生见面就送给我制作的朱子、阳明的语录卡片,说可以随身携带,随时背诵。那些卡片,我一直放在钱包里,有空就拿出来朗读或吟诵。我一下子感觉到朱先生的学问,不是单纯的学理辨析,而是和日常生活思考交织在一起。朱先生是那种能直接影响到你的人。那次我们喝酒,聊到酣处,他说最近一直在练习太极,我也练一点拳术。六十岁的他,突然就伸出手来和我推了起来,毫无初次见面的任何客套,朱先生真是豪侠式的人物。

第二次,再见朱先生。他带来了《四书阶梯》和《近思录通解》送给我。那次吃饭忘记具体说了什么。但后来,我到匹兹堡大学访学一年,临行前,考虑了很久,只拿了两本中文书,就是朱先生的《四书阶梯》和《近思录通解》。在国外一年,国内诸多事情困扰我,但翻开朱先生的《四书阶梯》,那些曾经一度没有多少感受的文字,一下子变得生动起来,让我的心灵平静下来。我重新回到传统中国思想,朱先生为我提供一个契机。去年,我在山西大学讲授“《论语》中英释读”课程,也是受到了朱先生读德文本《周易》的影响。

朱先生的影响远远不止这些,他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风骨。朱先生有很多称号,刚才主持人提到朱先生的一个称号:“社会活动家”。我们这个社会有很多为自己活动的社会活动家,但朱先生不是这种小社会活动家,他的社会活动对我们这个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是心系国家、民族、心系两岸民生大计的真正的大社会活动家。

 

赵法生【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我和高正兄的交往应该有十多年的历史。我认识朱先生是在2010年7月2号,在吉隆坡举行的纪念朱子诞辰880周年的国际学术研讨会上。这次会议是朱氏世界宗亲联谊会举办的。当时我在会上宣读了一篇论文《论朱子的鬼神观》。茶歇的时候,一位“红脸汉子”过来跟我打招呼,见面就说:“从来没有人把我先祖的鬼神观讲的这样透彻,你这篇真是篇杰作。咱们晚上好好喝一杯。”

我当时感到很惊讶,因为我不认识这个人。然后我就赶紧问他,请教尊姓大名,他说“我是台湾的朱高正。”原来这就是大名鼎鼎的朱高正先生,而且他还建议我说:你要把这篇文章扩展为一本书。而且当时正好华东师范大学的朱杰人教授在那里,“就让朱教授给你出版”,他说。这是初次见面,像这样豪迈爽朗的一个陌生人,在学界非常罕见。那次晚宴,朱先生又专门把我请到他的桌上。再次和我谈起朱熹的鬼神观。他就是这么一个人,对学问极其执着,充满追求真理的热情。

高正兄写了一本《中国文化与中国未来》,余敦康先生给他写了一个序,是高正兄给我的第一本书。我看了余敦康先生那个序高度称赞他的这一文化理想。后来余先生当面也说过,他说“朱高正的这个文化理想好。”有一次我请他到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所讲《周易》。他讲了一个事情,刚才那位老师也谈到了,他读中文的卦爻辞多年读不懂,读德文的卦爻辞突然开悟,我想这也是朱先生从精神上汇通中西文化的一个表现。

让我们更难忘的是朱先生的为人。朱先生英风豪迈,身上有股侠客的风范。我经常说,高正兄是我们现代人能见到的古代的侠义之士,也就是孟子说的那种大丈夫人格。现代文明我认为是文胜于质,世俗主义流行于全世界。这个结果就是真正的男子汉越来越少。我想上天派高正兄来,就是让我们见识何为大丈夫,何为真正的男子汉。

当然,高正兄不是一般的那种古代的侠客,他对中西方的哲学有极高的修养。因为这两种气质和这种修养结合起来,才使他能够在台湾民主转型过程中发挥临门一脚的关键作用。这种人格,这种赤子之心,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是我们这些后来人还活着的学者所应该特别学习的。学如其人,儒学,学中国哲学如果落实不到人格之下,那这个学问实际上还没有学到家。我今天就谈这么几点感想。

 

马照南【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福建省委宣传部前部长】:高正先生和我认识多年,他的一言一行深深的打动我。我和他的交往在我的人生当中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我和许多朋友、许多学界的朋友交流,都深深的感到朱高正先生是我们这个时代一个伟大、一个奇人,一个非常罕见的融通中方、西方文化,具有中华文化圣贤气象的一个大学者。高正先生他是福建平和人,他经常来福建。他对福建有着非常深厚的感情,对家乡的一山一水都充满着深深的挚爱。

第二,我觉得高正先生非常专注学术,热爱学术,贯通中西。他研究朱子,把朱子和康德进行比较,认为朱子的思想同样是把握了世界的真谛、世界的本质、世界发展的规律。而且在朱子的著作当中一点不输于德国。

第三,我觉得高正先生是一个非常热爱生活的人。就像几位学者讲到的,他是中国当代真正具有侠士风格的美男子。高正先生的一个特点就是豪饮,他在喝酒方面是非常慷慨的。他是我的一个知己,是我的一个兄长。

第四,高正兄他时刻关注着我们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命运。他尤其关注两岸人民的和平。

高正兄离开了,我们大家都感觉到非常不舍。我也以他的名字作为他的一幅悼联。

高风亮节,英迈盖世,驾风鞭霆,铁骨狰狞斥台独;

政学大度,学贯西中,力揽无余,智通汇融含精微。

祝高正兄一路走好。谢谢海明兄,谢谢大家。

 

于闽梅【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中文系教授】:我跟朱老师认识有七、八年了,我们自从认识以后就一直没有中断过联系,他去世前个月,我和朱老师之间微信问候出院事宜和安康,他有新作及关注事宜还随时告诉我。我们见面时聊最多的是在厦门筼筜国学会议期间,因为朱老师和我都是漳州人,他是漳州平和人(当过县令的地方),我们算是老乡,我们聊到故乡的风物的相投的地方特别多。加上台湾民进党大多祖籍为漳州人,我们由此谈到台湾政治。

之后我们在北京也常会面,2016年,我请他到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在我的古代文论课上演讲“《近思录》与朱子学的意义”,讲座特别受学生欢迎,因为在我看来,朱老师的风格是古代美学中所讲的理、事、情三样能合一的人。我们聚聊易经时,他说要把易经内化,有一个很简单的办法,就是每天找一个小事来占卜,这样子就是每天学习一卦,我觉得朱老师非常善于学习,他知道怎么样把枯燥艰涩的学习落实到日常生活中,这些对我启发都很大。

朱高正老师推荐给我“天人合一”起床时间表,我坚持了一段时间就放弃了,因为晚上睡得太迟了。会议后期的某天早上我终于早起了,早晨洗漱好大概不到六点,我就兴冲冲地跑到湖边找他,但实际上,他前一天刚好有事情,临时到上海出差,不知道我恰好这天来学习观摩,所以我就落空了,我当时还写了一首打油诗发给他,记录这件有趣的事情。

朱高正先生通中西哲学,尤精易学、朱子学和康德哲学。先生强调在全球化时代重建中国文化主体性。先生也很关注性别平等和女性主体性的养成,他曾经在国际妇女节致辞给我当指导老师的慧新社——“木兰从军,女娲补天。抗疫女神,中华骄傲!庆贺三八妇女节,向女同胞致敬祝福!”

哲人已逝,空余忧心与怀念。正如鲁迅最喜欢的陶渊明的那一句,“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的确,亲戚朋友或余悲,他人亦已高歌,这是人生最常有的境遇。像朱老师那样豪迈的性格,他应该是不喜欢我们长久地沉浸在悲伤之中的,我们应该努力的做起事情来,把他想做的事情发扬光大,也许,这是我们表现余痛的最好的方式。

 

樊沁永【扬州大学哲学系教授】:我和朱先生认识是因为孙晶老师2014年左右的的引见,先后和先生有多次见面和请益。传说中的朱先生见面更是传奇。朱先生好酒,豪饮,其情志心力如火,燃烧不已,在学,则有中西经典的深研,在政,则有文化中国一统的践履。进退出处之间,浑然赤子。

与先生的交往,印象最深的,除了孙老师提到的在台师大的偶遇,还有一次是在教头餐厅与温海明老师、梅剑华老师与先生的相聚,就着酒的中华文化本位意识阴阳兼济、生机勃发,先生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是一个身体力行的理想主义者,流溢着高贵的志行!

先生的中华文化本位意识不只是拥护统一,更重要的是先生的统一思想实践有三个重要的渊源:一个是中华文化的担当,一个是现代文明的民主,更重要的是对大陆几十年来社会发展的肯定。

2017年回南方工作以后与先生偶尔保持微信联系,偶尔也从孙晶老师的电话中不断得到先生的信息,为先生的病情反复心潮起伏。也曾计划等朱先生身体好一点,可以来扬州讲学、喝酒!惜乎已经不能实现!

先生的心火情志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会在两岸华人子弟的努力中继续燃烧,永恒不息!朱先生千古!!!

 

杨冰【本源人文公益基金会理事长、本源社区书院院长】:22日晚,得到高正师亲友通告先生辞世的噩耗,久久不忍相信。9.28书院的释奠礼、尊师日之际尚与先生拜安问讯,不想成最后的道别。

高正老师是两岸共同敬重的社会活动家及学界栋梁翘楚,先生侠肝之胆,正气豪情,挑肩祖国统一;先生忠恕仁心,志圣弘祖,心系文化传承复兴。他在我们心中,从来是非同寻常之人,志存高远,赤诚真性。

我们非常有幸,在十年前兴办人文事业、开办书院之始(2012年),即结缘先生,当时的场景,历历在目。当时我们首在社区开办了第一家社区书院,4月的一天,高正老师突然到访,令大家印象深刻,先生当时动情地说“在本源看到祖国大陆的希望与未来,我愿意把我余生20年贡献与支持给你们”。先生的热忱深深地鼓励到我们这些初进中国文化复兴行列的后辈们。从那时起,高正老师便开始不断地陪同带领各位文化大家来到书院,这些老师在后来都成为我们的精神导师。昨日郭齐勇先生来讯,共同回忆起这些往事,2012年8月18日,就在书院的人文讲堂,高正老师、郭齐勇老师、曾昭旭老师三位大家同台,三位文化大家,共聚社区,那实在是我们书院的光辉时刻。因为高正老师突然辞世,让我们又重温回望这些过往历史,一期一会,时光定格,实在令人感动而哀伤。随后十年来,高正老师更是每年都在书院讲学,行履不绝,薪火以传,如师如亲,不遗余力对本源同仁及本源事业认同护持,书院同仁无不感念师之垂爱,多年来,唯有不辍前行,莫敢相辜。

在中国文化的传承推广层面,高正老师对我们书院影响至深至远。在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华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变得驳杂难辨。在复兴传统文化的路上,便是要分清驳杂,透出中华文化的本质,让中西文化各得其位,以顺乎人心。而这其中的关键,就是要有融贯中西,精通传统的老师。本源十年来,有幸得到两岸三地,知名大家的提携帮助,才得以拨云见日,见到本源。期间,便首有朱高正先生。先生一生勤奋,博文广记,融贯中西。从康德到朱熹,先生用一个更广阔的视野来看待中西文化,给本源带来一个更宽广的视角。这对我们是极其宝贵的文化财富。

中国文化最重视家庭文化,书院立足社区,高正老师便特别给我们开设讲授《朱子家训》。中国文化是践行的文化,学以致用,学以修身。作为朱子后人,先生更是身行身教。先生讲《朱子家训》,不只是讲先祖和圣贤文化之家训,也是在讲自己家的家训,并且完全是在践行着家训,这是我们真正的身教之师。中国文化是“人”的文化,文化的复兴是拥有传统文化底蕴的人的复兴,其传播的方式是“己成人成”,非有一套理论,一种模式去推广。所以必然是一个人的人格,去影响和带动身边的人。朱高正先生以一个知识分子的担当,践行,诠释了一个士人应该如何存在。斯人远去,但其垂范的一个中国士人的担当、责任,却永远也不会消失,反而融入到整个中华文化的血脉之中,成为一种永恒。

“奇逸人杰志祖圣,开张天岸允其中”。我们致哀高正先生的挽联,一方面表达高正老师的龙马之志,另外高正先生六十自述——《允执其中》一书的书名是他请好友、我们基金会发起人胡葆森先生所题写,亦以此联记录这份珍贵的源缘。

最后,本源基金会本源社区书院全体同仁以至诚至感之心,深切缅怀并永记传承高正老师的道德文章,大人境界。祈愿先生风骨长存,乘愿再来。并恳请先生家人节哀珍重。高正老师千古,一路走好。

 

任晓林【河南先锋国学研究院】:我和先生结缘一见如故,对其为国家民族的统一大无畏、勇猛精进的精神的敬佩,也对其做人坦荡豪情、本真善友人和家人品德心性的敬佩,我们交往还有年龄的悬殊,所以我以师相称。

在我印象中非常深的两件事:第一件是先生90年代末刚来大陆的时候。先生多次和我商议,约我一起去白鹿洞书院。大概是2007年中秋,我们为“如何弘扬中国先贤文化来接续中华文脉”谈至深夜。最后我们两人表态要穷其后半生为中国文化做出我们的微薄之力。当时性情谈到极至,我们两人相拥,见先生喜极而泣,潸然泪下,可见先生对弘扬朱子之学和先贤文化的诚心。后来因为先生来大陆结交的学人和朋友多,见面就很少。但是能一直感受到先生奔碌于两岸之间,为接续中国文化,为重塑中国文化这种本体意识奔走于两岸。

第二点是高正师给我印象非常深的是对妻子、友人、儿子、朋友温情的一面。因为他每次来大陆,来河南,我们多次相聚。先生学太极,也劝我学太极。他说我学太极更多是对师母的一种感恩和怀念,希望师母的在天之灵有所欣慰。

我也为先生写了一幅对联,和大家分享。

“学贯中西,近思致用,勇猛智斗抨恶政;

业精理学,远追程朱,春风沐雨启后生”

最后,祈祝先生一路光明,高正师一路走好。

 

谢茂松【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中国文明和中国道路研究中心主任】:前几天在海明的微信里看到朱先生仙逝的消息,我当时不敢置信。因为我记得前几次见朱先生的时候他的身体非常好,所以根本不敢想象朱先生突然就仙逝了。

我对朱先生最大的印象是他在学术跟政治之间找到了一个平衡点,因为朱先生早年在德国受到非常好的德国哲学训练,回到台湾之后投身政治。后来我们知道他在政治上的事迹,由于台湾政坛的复杂性,朱先生又从政坛中退出。朱先生经常往返于两岸,对于两岸的统一,对祖国的国家战略、发展方向、重大理论,都有非常深刻、有前瞻性、愿景性的思考。这些都让我非常感佩。

朱先生是一个传统的中国读书人。他一方面在德国受到西方哲学、西方政治哲学的训练,另一方面,朱先生自觉意识到作为朱子后人,要有中华文明复兴的使命感、责任感,所以他有双重的视野来思考中国未来的前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个文明的复兴,就像孟子讲的“充实而有光辉”的前景。朱先生是少有的在学术跟政治之间找到平衡点,也是中国传统的道统跟治统之间达到平衡的读书人,能够由学术通向政治。这也是中国传统读书人的使命感。这点我自己体会也特别深。

第二点是朱先生对年轻后进的提携。朱先生之前嘱咐我一个事,我一直没有去做。现在他去世了,我觉得特别惭愧。我第一次和朱先生认识的时候,他在中央党校做讲座。我把我当时研究王船山的《大臣之道:心性之学与理势合一》一书送给朱先生。第二天上午,朱先生给我打电话。他看我研究船山政治哲学,说“孟子误我三十年”。为什么他这么说?他觉得孟子其实是道德的理想主义。因为他看我的这本小书《大臣之道》里头讨论什么是一个合格的政治家。朱先生作为一个学者对政治有非常深的思考,所以他说“孟子误我三十年”,就是思考学者的政治成熟问题。

朱先生看了我那本书,他建议我应该出一个普及本,给政治家看,给领导干部看,还建议名字应该更普及一点。之后再见的时候,他都希望我三年之内能够把这书做出普及本。他也把我这本书推荐给一些他接触的官员。他每一次都跟我说这个事,因此我感觉到朱先生对年轻后进的提携,我想这一点像海明兄,登杰兄都会有体会。朱先生对年轻后进的这种提携和热忱,让我非常感佩。但我觉得很惭愧,朱先生好多年前就希望我把《大臣之道》出一个普及本,但是工作繁忙实在没有时间,希望以后能够把普及本写出来。

第三点对朱先生印象特别深的,是朱先生跟他同辈的感情很亲厚。这也让我非常感佩。在两岸学界里,朱先生打通了学术跟政治的关系,打通了古今,对于天的中国学者如何以自己的古今中西学术支撑来深刻理解中国的政治、中国的文明未来的想象,朱先生有很多以中西文明史为支撑的战略思考,也让我感觉跟朱先生有很多契合之处。

但我没有想到朱先生突然仙逝。哲人已逝,但他的思想会存在我们的精神当中。古人讲“三不朽”,朱先生在三方面都有他特别的贡献。他的思考、事业、和精神,我认为大家会继续传承下去。

 

王志轩【安阳《周易》学会会长】今天,我怀着万分悲痛的心情,参加朱高正先生追思会,请允许我代表安阳周易研究会和全体会员,沉痛悼念我们的老会长、好会长!并对尚志先生及其亲属表示最诚挚的慰问!

10月22日22时01分——令我印象深刻,这是一个奇怪的时间数字,正看反看都是一样——我于此时接到台湾中国五术学会荣誉理事长刘栋义先生发来的消息:安阳周易研究会名誉会长、著名周易学者朱高正先生于19时因病不幸去世。我的心脏好像受到一记闷锤重击,身不由己,一屁股蹲在沙发上,许久不能说话。家人看我精神恍惚,急忙追问情况。我才回过神来,立即上网查找有关消息,发现台湾媒体当晚8点半已经播发了消息,几位朱会长的亲友也通过自媒体发布了悼念文字。我马上通过网络通知了安阳周易研究会全体领导,并于22日深夜通过安阳周易研究会微信公众号发布了缅怀文章,沉痛悼念朱会长。安阳周易研究会这一篇悼文迅速被腾讯、网易、搜狐等媒体转载,在网络上引起了较大反响。

朱高正先生是一位旷世奇才,在多个领域都取得了常人难以企及的成就,这是大家公认的。下面,我仅从自己的角度来讲——朱会长作为一位卓越的社会活动家和享誉海内外的周易学者,多年来坚持出席每年在安阳召开的海峡两岸周易文化论坛暨周易与现代化国际讨论会,并对安阳周易研究会的工作给予极大的支持和鼓励。他的不幸去世,使我们失去了一位真诚的老朋友和极具个人魅力的学术领袖,这是安阳周易研究会的重大损失,也是世界周易学界的重大损失,我们深感悲痛。

2019年9月的安阳周易大会闭幕后,朱会长还拉着我单独合影,现在回想起来,他的安排应该是有所预感,有某种深意的。之后我们虽然再未谋面,但时常保持通话联系,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对《周易》小象传的新理解,以及他对洛阳建设文化特区的宏伟设想。

10月17日晚,2021海峡两岸周易文化论坛暨第三十二届周易与现代化论坛举行开幕式,朱会长仍是线上嘉宾。不料论坛刚刚结束,就传来朱会长驾鹤西去的消息。我想,朱会长一定全程关注了今年的安阳周易大会,看到大会受到各级领导和海峡两岸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看到老中青学者云集、学术研讨成果丰硕并圆满落幕,他一定会心生欢喜,并含笑九泉的。

朱会长,我们将不辜负您坚定反对“台独”、拥护国家统一、热心弘扬中华文化、积极开展两岸交流的遗志,继续做好相关工作。您的音容笑貌,将留在我们的心中,您的学术成果,也必将传世不朽,您安息吧!

 

杜保瑞【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我代表来自台湾的同胞向所有大陆的学者表示感激之忱。这也说明了朱高正教授他在大陆结缘交友的成功。

青年时期知道的朱高正,离经叛道之人。谁承想,竟然也成为了好朋友。这也都是拜大陆之赐。

我2016年,有一次写社论提到朱高正先生,当天在厦门筼筜书院开会,正好碰到,我说我今天的社论讲到您,他说我在飞机上看到了,显然很高兴。之后就成了好朋友。

2017年我来交大,跟朱老师发了微信:我九月一日受聘上海交大特聘教授!辞去台大,决心在大陆弘扬中华民族传统优良文化!他要我告诉他我的转折的心路历程。本来就认为退休后来大陆继续教书,所以只是提早,原因在武功练得差不多了,可以过来了,更重要的是,上自层峰下至百姓,公开倡导国学,而我自己这几年来四分之三的周末都在大陆开会或讲课,既然如此,我应该待在这里了!

后来一直在在线做国学讲座,也都发给他,他看到认真地做这件事情,对我表示赞同。认为我的选择需要很大的勇气和决心,祖国大陆走好了,台湾才能跟着好转起来。你决非只是个坐而论道的人而已,为你点赞为你喝彩!记住,凡事不要操之过急。我谢谢朱老师,表示会节约精力,做重要的事情,只做经典教育,谨守分寸。

朱高正已经走完了他的一生,后面在大陆的这段时间,可以说都是为了两岸关系而做的。作为台籍的学者,面对两岸关系,还有很艰难的道路要走,我们都还要继续努力。朱高正为了理念而离开民进党,主张统一而来到大陆,在人生的后半场又有了这如许的辉煌,这就是他的视野、格局。凡我读书人,都有自己看事情、看历史的视野,但格局如何,就人各不同了。重点是你所关心的,是个人自己的利害?还是国家民族的是非?朱高正以朱熹后人自居,在大陆弘扬传统文化,不谈政治,只谈经典教育,这就是为了民族,这就是他的格局,值得我个人认真学习,在此向朱老师敬礼。我怀念您。杜保瑞叩首。

 

蔡恒奇【中华传统文化诵读工程秘书长、北京人文国学院院长】:我是2009年开始认识高正兄的,十多年我们相聚了几十次。他的为人深深影响着我。他耿直豪迈,奇情高谊,豪气干云,善于交友,海纳百川。每当跟他在一起,都是高朋满座,与各界朋友交往融洽。处久了以后会发现,他真的是政治家和国学大家的心胸。他和我们相处至情至性,让我们感受到他的赤子之心,是从《孟子》书里面走出来的那个“大丈夫”。所以他为人至情至性,在今天这个浮躁的世俗的社会中,我们要深深向他学习。

朱先生来大陆之后,谈到最多、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两件事:一个是他真挚的爱国情怀。我们在一起不管是谈文章,还是觥筹交错的时候,他都希望国家统一。第二件事,那就是他在日常生活之中始终离不开我们中华文化。

从2013年我们人文国学院创办到现在,他一直关注、支持、护佑我们。在2016年最困难的时候,他更是几次莅临国学院,顾问关怀,每个细节他都想了解到,然后帮助我们走出困境。我们所有同学、老师都非常喜欢听他的课。他的课和别的学者、老师不一样,除了他政治家的胸怀,走遍天下的浑重,更重要的是他打破了知识化、学术化藩篱,真正回归到了文化本体。他的每一堂课都充满了人性、人情,非常温暖、生动。每一堂课他都会用众多栩栩如生的案例循循善诱地教诲。他先后到我们国学院指导、上课、讲学近十次。

他笃信好学、守死善道。我先讲他的笃信。

2009年我在主编人类文明网,我们请了很多专家学者一起讨论。2009年认识他之后,我就邀请高正兄到我那里去指导。他走进我的办公室,看到办公室后边一排,书柜上面摆满了我们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世界汉译名著,400多本。他指着书柜跟我说“恒奇,这些书你都可以不用看了。”我心领他的意思,但是我为了想得到他让我想找到的答案,就故意问“为什么?”他说“这些名著一本书不敌我们圣人一句话。”可见,作为康德哲学博士,他对中国文化如此笃信认可。

第二个故事。我们从他给自己的两个儿子起的名字可以看出,一个叫仰丘,体现出他对圣人的敬仰,变成对孩子人生刻骨铭心的追求。一个叫尚志,他告诉我取自《孟子》中的“尚志”。在《孟子》中,齐国王子向孟子请教,说“士何事?”士人是干什么事的?孟子回答说“尚志”。又接着问“何志?”孟子说“仁义而已矣。”士人是干什么的?孟子说是追求理想的——尚志。追求什么理想——仁义而已,也就是要把仁义变成我们的人格,让我们的社会都充满仁义。所以从他给两位孩子起的名字,我们知道他对中国文化,对我们中国的圣贤是何等敬仰,已经落实到了家里,落实到儿女用生命传承这样的志愿中。

还有一次我请他参加相约《论语》夏令营,一个千人大会。记得那次他演讲完了以后,有一个互动环节,我们有一位校长向他提问,说“朱教授,您是康德哲学博士,康德哲学在今天全世界的哲学中是处于最高的。那么你认为康德和孔子相比,他们哪一个更伟大?”朱教授语重心长的说,“如果康德是小学生的话,那么孔子就是博导。”大家看,他是一个学贯中西的人,是研究康德哲学的卓越的学者,回过头来对中国的圣人何等仰慕。这就是他的笃信。

再说他的好学,我们今天也有学者讲到他好学。每一次到大陆来,特别是刚刚开始过来的时候,不管夏天还是冬天,他都穿一件单衣,因为他会气功,打太极。他口袋里面常装着一些卡片,在我们交流的过程中,或者闲下来的时候,他就会从口袋里面拿出一张来看上几眼,然后又放回去。后来我就问他,我说“高正兄,你看的是什么卡片?”他拿了一张给我,我一看,上面密密麻麻打印着的是经典的语句。他说这样把各个经典里面最重要的思想、最重要的语句打印在这里面,我就可以背诵了。高正兄不管走到哪里,不用PPT,不用书本,全凭他深厚广博的记忆。但这个记忆,刚刚有朋友说是他天生记忆超群的表现,我更觉得他是好学所致。这是他的好学。

然后是守死善道。这两年,他在台湾因为疫情很少到大陆来,但是我们每一次通电话,都在谈如何复兴中华文化。记得在9月27号,我专门致电给他,交流了半个小时,我向他请教,他跟我讲了很多,对我启发很大。到10月12号,上午他专门打电话过来,当时我因为上课没有接到,我下完课以后,专门回电过去。他跟我讲,他的一个学生现在是河南洛阳的领导,说能不能到洛阳去弘扬国学。他希望我尽快拿一个方案,由他出面来交流。我还没有成稿,未想先生就溘然仙逝。

高正兄最大的理想和遗愿,一是实现祖国统一。我们刚刚一位朋友讲到他口袋里面的那张地图,对我们实在太震撼了。他还有一个最大的遗愿,那就是复兴中华文明,让我们中国传统文化能成为我们华夏子民生命的归宿。让我们沿着他的足迹,沿着他的遗愿,携手努力。

高正兄,一路走好!

 

温海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刚才好几位老师都说到,朱老师随身带着地图,已经烂了还带着,可见,他为了两岸统一奔走呼号,尽心竭力,中华儿女的繁荣与和平是他一生最大的心愿。他致力于复兴传统文化,复兴中华文明,让华夏民族因为文化而能够屹立于世界。他一生的努力,我们都有目共睹。

10月22日夜里,收到国际易学联合会前会长孙晶先生转告的朱高正先生离世的噩耗,我正在尼山圣湖书院与学生们讨论大畜卦上九爻辞,当场无法掩饰自己的悲痛之情,连学友们的提问也无法听清,没法想象一直期待重回祖国大陆的朱先生,今后再也回不来了。讲完课,迷迷糊糊走出书院,跟朱先生的亲人和好友们通话,在电话里,两岸三地的亲友们一起放声恸哭,有些师友已经摆起灵堂,放着哀乐,或者带着学生们一起祭奠。尼山的圣湖边上,深秋的夜透着彻骨的寒意,一群学生知道我神情恍惚,紧紧跟随我,在湖畔缓缓散心,同情着我的哀恸。很多师友特地过来陪我一起排遣先生离世的苦痛,不断劝导我,大家一起回忆和朱先生对酒当歌的往日情形,他酒量惊人,一生豪爽,乐天知命,同四海师友一起纵情欢歌,从来都是他在人间生活豪气冲天的底色。

10月23日上午,我带学生们学习朱高正先生的周易著作《易经白话例解》《周易六十四卦通解》《易传通解》,通过领读张岱年先生、任继愈先生、朱伯崑先生的序言,学生们理解易学前辈们的不同观点,更好地理解朱先生强调学易必须领会“太极思维”的重要性,从而通达易道、继承圣学。朱高正先生认为,“《周易》不愧为两千年来历代知识菁英对话之论坛与焦点”,所以中华学人都应该学习《周易》。他一生阐扬易道,从未懈怠。他的著作直解经文,却严守《易传》解经之体例,以求通为要,不做繁琐的训诂考证,帮助读者直接领悟《周易》思想的精髓。朱高正先生的一生,可谓在两岸之间穿梭旅行,虽然他离开了我们,但他的精神之旅仍然没有停止,他从少年时代树立的“振兴易学,再造中华”的伟大志向,已然为新一代学人所继承发展,共同再造中华文脉。

朱先生留学德国,在康德哲学方面有很深的造诣,他致力于打通康德哲学和易学,所以出了很多著作,写了很多文章,这是他了不起的学术成就。2018年世界哲学大会的时候,他在“易学与比较哲学圆桌会议”上主讲的题目就是康德与《周易》关于革命思想的比较。在他的感召和努力下,再造易学被推动为复兴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维度,也为儒家哲学思想进一步世界化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朱先生把康德和《周易》打通,很不容易。这方面他的学术成就也需要年轻一代去继承和发扬。

朱先生一生为推动《周易》研究和普及作出了巨大贡献。他从九十年代末开始赞助国际易学联合会的活动,为国际易联开展活动提供了有力支持。国际易联在没有经费、没有办公地点的艰难条件下,靠朱先生的捐款,不断搞活动、出书、办杂志,在困境中坚持下来,可以说,对于国际易联的生存和发展,朱先生居功至伟。由于我和朱先生都曾留学域外,都把《周易》看作儒家思想和中国文化的中心,所以他把我推荐给他的好友、国际易学联合会孙晶会长,他们一起提携我做了一届国际易学联合会的秘书长兼学术部部长。过去的几年中,朱先生为我在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周易明意》作序推荐,为我主编的《易经明解》(孔学堂书局出版)一书担任学术顾问,参与和支持“周易明解”群等学术活动。多年以来,朱先生给过我很多支持、鼓励和帮助。我们曾筹划2019年去德国朗宓榭教授处开会,可惜他因为健康原因,最后没能和我们一起再访德国。本来计划一起同行的香港廖书兰女士非常理解他重访德国的心愿,这对朱老师来说,可能也是终身遗憾。

他一辈子在两岸穿梭奔波,著述宏富,可以说高山仰止,他的人格风范是我们晚辈的标杆。他为了天下苍生一生前进不止,奋斗不息,其生机与天地同在。大畜卦上九爻辞是当时我在尼山带同学们读书的时候正在读的爻辞,听到他噩耗的时候正在读的。这个爻辞的象辞说“何天之衢,道大行也”,我们希望朱先生的易道昌明,有朝一日能够大行天下。我们都相信他看着我们,希望他能够看到祖国统一的理想实现。

这些年来,朱老师对“一阳来复”和“生生之意”有深刻的体验,在厦门、成都等地开会见到他时,他都朝气蓬勃,对生命、生机、生意,一如他对于两岸的未来,总是持乐观的态度。有一年在厦门开会,我们在筼筜湖岸边漫步的时候,夜色中一艘光明透亮的船开过来,那是划破黑暗的一道光明,朱老师和友人们说,那是一种让黑夜之海瞬间明亮的感觉,“明意”立即显化出来。朱先生给我的《周易明意》作序,而他的“意”,从来都光明灿烂,永不消逝。

呜呼痛哉,草作一联,以致哀思:

成性存存 易道继圣统 乾坤吟绝代华章

行天健健 玉帛止干戈 两岸悲醒世豪雄

 

……

 

 

追思会的最后,朱尚志代表朱先生的家人答谢参加追思会的所有嘉宾好友,朱尚志说:小时候我问我的爸爸:“你到底是做什么的?”他给我的回答让我铭记终生。我相信这也是以后我的终生事业,他给我的回答是:“振兴中华传统文化,促进两岸和平统一”,希望以此共勉之……大家也对朱尚志致以真挚的慰问,希望他节哀顺变,保重身体。

之后,大家向灵堂和遗像告别……

朱公虽去,音容犹在,死而不亡,永垂不朽。让我们继承他的遗志和精神,以弘毅的力量传承我们伟大的中华文化,复兴我们民族无与伦比的文明。

 

追思会由中华传统文化诵读工程、孔子研究院易学研究中心、北京人文国学院、厦门筼筜书院、河南先锋儒学研究院联合举办。

 

 

2021.10.29

责任编辑: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