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篇——
第二章:家风如碑,天命如溪
第一节 爷爷的路:选择的重量与无悔的人生
在我童年仰望的世界里,爷爷是一座真正的丰碑。他的身影,不仅连接着村庄的泥土,更连接着一个更为广阔、曾触手可及却又被他主动选择放弃的世界。
爷爷是1949年1月参加工作的老革命,更是那个年代凤毛麟角的大学生。他就读于陕西财政干部大学,是当时韩城县税务局里唯一的大学生知识分子,随后又调入县委、组织部工作,前程似锦。他的同学们,此后多在省委等重要部门身居要职。
人生的轨迹,在60年代的"三清"运动时发生了决定性的转折。当组织提倡干部下乡,许多人犹豫观望之时,这位从农村走出的知识分子,却主动申请,毅然从繁华的县委大院,返回了生他养他的黄土地,一肩挑起了村支部书记的重担,而且一干就是二十多年。
这不是一次短暂的锻炼,而是一次彻底的回归。此后,即便被调到西庄公社担任企业办主任,直至60岁离岗,他的人生重心也从未离开过这片乡土。
然而,命运的齿轮也因此改变。因为这次下乡,他与原来的组织关系脱离了。在之后的岁月里,曾有两次,上级领导意图提拔他,并为他解决"转正"问题——这意味着更高的待遇、更大的权力和一份保障优渥的离休工资。这是多少人求之不得的机会。
但爷爷两次都做出了让外人难以理解的选择。他婉拒了,理由简单而纯粹:"让年轻人干吧。"
这轻描淡写的推辞,背后是他用一生践行的信仰。他始终铭记着入党时的初心——为人民服务。在他看来,服务不是在更高的职位上,而是在最需要他的地方。他将机会让给了后来者,也将个人的利益轻描淡写地置于身后。
结果便是,与他那些在省委工作的同学相比,爷爷晚年只能领取一份非常微薄的养老补贴。物质的差距,是巨大的。
但在我眼中,爷爷却是最富足的人。
离岗后,他并未颐养天年,而是回到村子,又当了十几年的老年协会会长。他四处奔走,与周围的企业协商洽谈,最终为村里每一位60岁以上的老人,争取到了一份每年发放的养老金。他服务的对象,从"人民"这个宏大的概念,变成了一个个他叫得出名字的乡亲父老。
他一生乐观、自律,腰不疼腿不疼,直至九十高龄都未曾进过医院,精神矍铄。他的谦虚和忍让,并非懦弱,而是一种洞悉世事后强大的内心平和。
他从未在我面前表露过对昔日同学的羡慕,或对自己选择的半分悔意。他用自己的圆满的一生,给了我关于"天命"最深刻的启示:
天命,并非追逐世俗定义的最大成功,而是找到内心认同的最高价值,并为之坚守一生。
第二节 外公的匠心:仁心仁术与暴躁的仁慈
在我的童年万花筒里,外公是色彩最为鲜明、对比最为强烈的一抹颜色。他与爷爷的沉稳内敛截然不同,他更像一把淬火的刀,一面是技术锤炼出的锋利与急躁,另一面,则是深藏其下的、对生命最质朴的仁慈。
外公是西庄镇兽医站的站长,也是当时的社酬干部。在纯粹的农业时代,牲口是家庭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和劳动伙伴,因此,一位技术高超的兽医,其地位与名望,丝毫不亚于今天的任何一位名医。外公便是这样一位人物。他的技术极高,当时在韩城地界,一提"师先生",无人不知,无人不敬。他是保障一方农耕运转的关键人物。
他为人善良,但脾气暴躁,这或许是一切对手艺有极致追求、对自己专业领域绝对自信的"技术人"的通病。他不能容忍丝毫的马虎与懈怠,无论是对于学徒,还是对于前来求助的农户,若见其对待牲口不用心,他往往会先劈头盖脸一顿训斥。但这顿训斥之后,他一定会倾尽所能,将牲口治好。
外公在兽医站工作到退休。然而,退休之初,因为社酬干部的历史身份,他并没有等来一份稳定的退休工资。但这丝毫没有影响他的"事业"和初心。他回到了家,而家也成了他的"诊所"。十里八乡的人,依旧慕名而来,请他给家中的牛、猪、羊看病。对于这些恳求,他来看不拒。
最令人敬佩的是,在他没有退休金的那段日子里,他也从不收诊费。
乡亲们过意不去,有时会留下几颗鸡蛋、一把青菜或是一包点心作为答谢,他或许会收下这份情谊。但金钱,是绝对被拒之门外的。他治病,为的是牲口的命,是乡亲的情,而不是钱。这份纯粹到近乎执拗的善良,让他的名声从"技术好"升华为了"人品好",赢得了人们发自内心的、超越功利的尊重。
外公对动物有着深刻的仁慈。在他眼里,牲口不是工具,而是通人性的生命。他治疗时的那份专注、轻柔与耐心,与他平时的暴躁判若两人。这种"仁心",是他"仁术"的根基。
他对技术的执着,贯穿一生。直至老年,他仍在不停地翻阅厚重的兽医医药书籍,戴着老花镜,在字里行间追寻着更精进的学问。他的一生,是"活到老,学到老"最真实的写照。
所幸,天道酬仁。后来,随着国家政策的改革与完善,外公的退休待遇问题终于得到了解决。每月领取的退休金,让这位奉献了一生的老人,能够真正地安度晚年,衣食无忧。这无疑是一个令人欣慰的结局,它仿佛是一个时代的注脚,告诉我们那些默默付出的好人,终不会被遗忘。
外公让我深刻地理解到,"天命"可以是一种极致的专业主义。它不需要位于庙堂之高,只需将一件事做到极致,并用这份极致的能力去忠实地服务他人。他的"天命",就是守护那些不会说话的牲口,从而守护无数家庭的生计与希望。
他从不高谈阔论"为人民服务",但他的每一次出诊、每一次翻书、每一次不收钱的坚持,都是在践行这四个字最扎实的内涵。他和爷爷,一位用知识服务乡梓,一位用技术庇佑乡邻,用不同的方式,为我烙下了同一枚印章:人生的价值,在于你为你所扎根的土地和人们,做出了怎样实实在在的贡献。
第三节 母亲的答卷:失落的大学梦与屹立的人生碑
在我的童年认知里,母亲是"万能"的。她是花椒地里速度最快的采摘能手,是灶台边能变出美味饭菜的魔术师,是能用最朴素的话语教会我们做人道理的老师。但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并不知道,这位整日与土地和灶台为伴的母亲,曾无限接近过另一种人生。
母亲是70年代的高中生。在那个年代,这本身就已是一种稀缺的"知识分子"身份。她不仅是高中生,更是班干部,学习优异。倘若命运之神稍作眷顾,她本应走进大学的殿堂,成为一名知识分子,拥有截然不同的生活轨迹。
然而,天意弄人。
高考前夕,母亲的头上生了一个凶险的"疔"。病痛折磨之下,她与命运的第一次搏击,以几分之差失利。希望并未熄灭,她选择了补习,再次向梦想发起冲击。可命运的严苛超乎想象——就在第二次临考之前,她的肚子上又生了一个"痈"。剧烈的疼痛再一次摧毁了她的竞技状态,也彻底关上了那扇通往大学的大门。
两次重大的命运转折,都系于一个偶然的、残酷的命运。这听起来像是一个时代的叹息,一句轻飘飘的"运气不好"足以概括。但母亲从未将此事挂在嘴边抱怨。她只是默默地收起了那份梦想,接过锄头,将她的智慧、坚韧与全部青春,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土地,奉献给了这个家。
她失去了一场考试,却赢得了所有人的心。
母亲用她的一生,给出了另一份更为辉煌的"答卷"。
她对爷爷奶奶极为孝敬,言语温和,事事想到前头,是村里有名的好媳妇。她对门口所有的老人都心怀尊重,家里做了些好吃的,她总会给相熟的老人端一碗送去。这份发自内心的善良与分享,让她在亲戚邻里中赢得了极好的口碑。人们提起她,无不交口称赞。
她教育我们的言语,至今仍是我人生的压舱石。她常说:
· 要善良: "做人心里要存好意,能帮人处就帮人。"
· 要低调: "有多大本事吃多少饭,不要在人前显摆。"
· 要稳健: "一步一个脚印,踩实在了再走下一步。"
· 要敬畏: "举头三尺有神明,做事要对得起良心。"
这些话语,没有一句来自课本,却比任何宏大的道理都更有力量。这是她用一生的实践淬炼出的智慧。
童年时,我只感受到母亲无微不至的爱护。直到长大后,重新审视她的人生,我才真正读懂了她内心的强大与豁达。她没有成为考场上的赢家,却成了生活的真正勇者和智者。她从未向我们灌输"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执念,而是用她乐观、勤劳、善良的一生,身体力行地告诉我们:人生的价值,不在于你拿到了怎样的牌,而在于你如何打好手中的牌。
她的大学梦失落了,但她却将自己活成了一座屹立的人生丰碑。这座碑上刻着的,不是失意与抱怨,而是宽容、坚韧、爱与奉献。我从她那里继承的,不仅是生命,更是这种面对命运无常时,那份"尽人事,听天命"的从容,以及无论身处何种境遇,都要活出尊严和温度的强大信念。
这份信念,是我理解"天命"不可或缺的一环——它告诉我,天命或许决定了我们的起点,但如何奔跑,却取决于我们自己的心性与选择。
第四节 父亲的脊梁:沉默的土地与无言的承重
在我的童年拼图里,父亲的形象不像母亲那般鲜活炽热,也不像爷爷和外公那样充满传奇色彩。他更像我们家庭院落里那面沉默的土墙,不言不语,却为我们挡住了所有的风雨,提供了最坚实的依靠。
父亲和母亲一样,也上过高中,但是他是被推荐保送上去的。这也证明了他年少时的聪颖。然而,青春的躁动与调皮让他未能完成学业,这个小小的“叛逆”插曲,也成了他后来常常对我们说的“遗憾”,以此告诫我们读书的机会来之不易。
这份未竟的学业,似乎也奠定了他一生的基调:沉默而淳朴。我的记忆中,几乎没有父亲打骂我和妹妹的画面。他与我们的交流,更多是一种无声的身教。当母亲用言语教诲我们时,父亲则用他日复一日的劳作,用他佝偻的脊背和粗糙的双手,告诉我们什么是“责任”。
他的孝顺,是刻在骨子里的。爷爷晚年身体不便时,父亲承担起了所有的琐碎与艰辛。端饭送水,晨昏定省,乃至端屎端尿,他做得毫无怨言,仿佛这是天经地义的事。他没有华丽的言辞来表达孝道,只用最直接、最朴素的行动,为我们兄妹上演了最深刻的一堂“孝”课。这份沉默的担当,比任何说教都更有力量。
或许正是因为他这份老实、淳厚与尽责,命运也回馈给了他一份难得的“幸运”。在做了一辈子农民之后,中年的他得以进入村子附近的厂子工作。在那里,他依旧保持着农民的本色:勤劳、肯干、不耍滑头。他甚至还被评为“优秀员工”,最后顺利退休,领上了一份虽然微薄却足以让他感到安稳的养老金。这在农村,是一份令人羡慕的保障。
父亲是知足常乐的典范。他从不与人攀比,对自己的生活总是心怀感激。他的世界很简单:家人平安,衣食无忧,子女争气,便是最大的幸福。他的乐观,是一种扎根于土地的、沉静的乐观,无需大声言说,却能从他饭后满足的神情和偶尔哼起的小调中感受到。
回顾起来,父亲用他的一生诠释了一种“平凡的天命”。他没有惊天动地的成就,却完美地履行了作为儿子、丈夫和父亲的全部职责。他像大地一样沉默,也像大地一样丰饶可靠。他的幸运,并非来自投机取巧,而是他善良、尽责、淳朴的性格自然吸引来的福报。
他和母亲,一个像沉默的大地,一个像滋润的雨水,共同滋养着我们的成长。从父亲那里,我学到了:
· 责任无需喧哗,行动即是答案。
· 孝顺并非美德,而是本能。
· 淳朴不是愚钝,而是一种强大的生存智慧。
· 知足方能常乐,平凡亦可闪光。
他的沉默,为我们的人生增添了一抹踏实、稳重的底色;他的幸运,则让我们始终相信,只要脚踏实地、善良做人,生活终不会亏待于你。这份来自父亲的、如山般沉静的力量,是我探寻自身天命路上,一份无比珍贵的底气.
(作者:王钧)